三 、《过新年》
大年三十一到,整个村子就仿佛被唤醒了。家家户户的门前挂起红灯笼,春联贴得整整齐齐,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新春年味。街头巷尾热闹非凡,人声鼎沸,买年货的、挑新衣的、准备祭品的,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气。
小时候的我,每逢新春佳节,我心里特别期待的不是压岁钱,也不是烟花爆竹,而是等待着七舅从城市回乡过年。
七舅是个特别注重华人习俗的人。他总是说,过新年,就是要热闹、要整齐、要有仪式感。无论在外工作多忙,他总会在年三十当天,从吉隆坡风尘仆仆赶回家乡。那时天色已晚,村口却早早响起鞭炮声,仿佛在迎接他的归来。
到了晚上,团圆饭是年夜里最重要的时刻。饭桌上摆满了母亲和阿姨们精心准备的菜肴,热气腾腾,团圆饭的香味从家家厨房里飘出来,香味弥漫在屋子每个角落。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:鸡、鱼、年糕、鸭,象征着团圆和富足。七舅总会坐在外公旁边,一边给外公夹菜,一边提醒我们这些小辈:“吃年饭一定要吃鱼,才会年年有余。” 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兴奋,个个一边嚷着饿,一边偷偷盯着桌上的好菜。大人们边吃边笑,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饭后,就是七舅最看重的环节,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——拜年和领压岁钱。——小孩子们换上红彤彤的新衣,齐齐跪下给长辈拜年。那一刻,大厅里红灯笼映照在我们脸上,仿佛每张笑脸都带着光。家长们轮流递出压岁钱,祝福声此起彼落。外公还在世的时候,七舅一定会事先准备好红包,递给外公,好让外公亲手分给我们这些小辈。他总说,那才叫“福气传承”。大人们递出红包,祝福的话语一句接一句,喜气洋洋。孩子们捧着红包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。
等红包分完,大人们便在院子里点起鞭炮。鞭炮声此起彼落,噼里啪啦震耳欲聋,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笑脸上。火光冲天,响声震耳,孩子们捂着耳朵却笑得东倒西歪。随后是烟花,夜空被五彩的光照亮,仿佛整个村庄都醒了过来。那是属于我们的“年味”,浓烈而温暖。
夜幕下,烟花腾空而起,绽放出五彩的光芒,照亮了整个天空。小孩们追逐着烟花的影子,大人们则站在一旁,感叹着新年的希望与热闹。守岁时,家人围坐在一起,七舅会端来一壶热茶,喝茶、聊天、看春晚,跟外公外婆和父母说起过去一年的辛劳与喜乐。他说话总是带着笑意,却又句句深情。我们这些孩子困得睁不开眼,却还赖在客厅里,舍不得那种热闹的氛围。屋子里灯火通明,暖意融融。
后来,外公走了,七舅依然坚持着这些习俗。春联要贴,红包要准备,团圆饭更是不能少。他说,只要这些仪式还在,我们这一大家子就不会散。新年的气氛,依旧是热闹的,是喜庆的,更是团圆的。那一刻,不论走多远,心都回到了家,回到了那份属于春节的热闹与温情。
长大后,我常常想起那些年的场景。记忆里,七舅总是身穿红衣,笑声爽朗,像一盏灯,照亮了我们整个春节。
***Download NovelToon to enjoy a better reading experience!***
Comments